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政策 >>行政规范性文件

方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0-09

统一编号:FCZF-4113222023012         发布机构:方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9月13日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9日                   体裁:通知         文号:方政〔2023〕29号       有效性:有效   




关键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社会                             索引号:暂无




方城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的通知

方政〔202329

编号:FCZF-4113222023012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3913

 


 

 

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

2021-2035年)


方城县人民政府

二〇二三年六月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总体概况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7

第二章 问题与评价

第一节 问题识别

第二节 综合评价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规划目标

第四节 指标体系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20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生态空间生态修复

第二节 农业空间生态修复


第三节 城镇空间生态修复

第四节 交叉空间生态修复

第六章 生态修复工程

第七章 资金测算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第九章 保障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主要工作内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法履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筹和科学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进一步落实国家、省级及市级生态修复规划安排,协同完善方城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架构,提升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县委县政府组织自然资源部门,协同财政、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农业农村、交通等相关部门编制了《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适用范围为方城县所辖行政区域。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  总体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地理区位:方城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淮河与汉水,伏牛山脉余脉和桐柏山脉余脉分界线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3°04′—33°37′,东径112°38′—113°24′。西邻南召,北靠鲁山、叶县,东依舞钢、泌阳,南连社旗、宛城。南北长58公里,东西宽70.5公里,区域范围包括方城县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总土地面积约2543.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方城县处于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伏牛山脉余脉与桐柏山脉余脉交汇处,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上,依据地质成因和地貌形态差异,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7%、22%、31%。

气候条件:方城县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4.5℃,年均日照2147.6小时,极端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16℃,无霜期221天,年降水量约809.5毫米,且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总特征是春秋短而冬夏长,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炎热多雨水,秋季温和湿润,冬季雨雪少且冷,光、热和水量集中,季节分配不均匀。

河流水系:方城县的河流发源地多沿江淮分水岭两侧,东部、北部为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西部、南部为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全县有河流7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条。甘江河、拐河、澎河、贾河、沙河等为沙颍河支流,流域面积共13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4.2%;潘河、东赵河、白河、清河等为唐白河支流,流域面积11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5.8%。

二、自然资源状况

土地资源:依据方城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方城县总面积约2543.20平方公里,湿地5.65平方公里,耕地1266.09平方公里,种植园用地50.02平方公里,林地762.39平方公里,草地50.80平方公里,商业服务业用地5.69平方公里,工矿用地26.84平方公里,住宅用地138.11平方公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1.36平方公里,特殊用地1.87平方公里,交通运输用地63.65平方公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37.84平方公里,其他土地22.89平方公里。

矿产资源:方城县矿产资源丰富,全县共发现34个矿种,探明储量的矿种16种,主要矿产有钛矿(金红石)、金矿、铅锌矿、滑石矿、萤石矿等。方城县金属矿产钛矿(金红石)、金矿和非金属矿产滑石、萤石、饰面用花岗岩,以其质量、储量及特色方面的优势,成为方城县的优势矿产,在全县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截止2020年底,方城县共有探矿权11个,其中金矿6处、萤石矿2处、钼矿1处、铅矿1处、铌矿1处,探矿权总面积100.73 平方公里。共有采矿权38个,其中萤石矿10个,饰面用花岗岩矿7个,铅锌矿4个,其它矿种17个。采矿区面积共66.07 平方公里。

水资源:方城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2336万立方米,四里店镇、小史店镇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县前二,分别为7452万立方米、7426万立方米。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4870万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23.9%,其中:博望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最高,为1658万立方米;城区最低,为277万立方米。2020年全县降水量1023.0毫米,同比增长106.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天气系统的多变性,造成年际之间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的总体区域分布特征是:山区大于平原,东北部大于西南部。

生物资源:方城县动植物资源丰富。全县共有油松树、水杉树、刺槐树、榆树、杨树、樟树、银杏树等植物7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水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莲、野大豆、野菱等。全县共有脊椎动物29目71科189种。鱼类14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7种、鸟类123种、兽类27种;常见的鸟类有雉鸡、乌鸫、家燕、灰喜鹊、乌鸦、麻雀、大山雀、斑鸠、啄木鸟、杜鹃等;常见的兽类有野猪、果子狸、猪獾、普通刺猬、野兔、黄鼬等。

林业资源:依据方城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全县现有林地762.39平方公里,乔木林地面积182.74平方公里,竹林地面积0.19,灌木林地面积476.36平方公里,其他林地面积103.10平方公里。全县现有公益林面积216.94平方公里,省级森林公园(七峰山、大寺)2处,面积52.93平方公里。

三、生态环境现状

方城县地处伏牛山脉余脉和桐柏山脉余脉两大山系交汇处,地貌类型复杂,区域气候和地势特征奠定了境内森林、湿地、河湖、农田、城镇等各类生态系统发育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方城县域内现有各类保护地4个,面积6283.05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公园1个,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面积411.85公顷省级自然公园3个,河南方城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为4859.99公顷;大寺森林公园,面积为433.14公顷;方城赵河省级湿地公园,面积为578.07公顷。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4.5亿元,同比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2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9亿元,同比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64.2元。方城县常住人口87.37万人,城镇化率43.17%。

    第二节  生态修复工作成效

一、森林资源持续增长,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推进生态文明,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线,扎实推进大造林大绿化,持续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十三五”期间,营造林面积59.73万亩,其中造林23.63万亩,森林抚育36.1万亩,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至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增加到140.31万亩,有林地面积123.7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2.47%。

“三河一廊”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初见治理成效,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8.7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国储林项目稳步推进,国储林营造水平明显提高,完成国储造林3.4万亩,建成望花湖万亩国储林基地等亮点工程,提升了城市山体森林景观质量和效果。由于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保持成效明显

开展了“三河一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四水共治”“河长制”逐步落实,地表水水质功能达标率为80%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汉山水库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南水北调调蓄水工程进入实地考察阶段,鸭河灌区续建改造工程有序实施,潘河湿地、甘江河湿地、白河湿地提质建设扎实推进,唐河流域污染源整治工程加快建设。方城县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完成,水资源管理政策制度陆续完善,积极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监督执法及违法案件查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

三、城市品质稳步提升,村镇面貌明显改观

“三河一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高效推进,龙泉、阳城、释之公园全面开放,康达路潘河桥等3座大桥建成通车,潘河两岸亲水步道全线贯通,城市生态景观轴正在形成。“三拆一改两治”深入开展,厕所革命扎实推进,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道路。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运行顺畅,乡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建成乡镇燃气管网94公里,农村安全饮水和苦咸水改水项目顺利完成。建成国家、省级森林乡村6个。

四、加大矿山治理力度,矿山环境修复成效显著

大力开展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对自然资源部下发的废弃露天矿山图斑进行了详细核查,全面摸清全县范围内废弃矿山的位置、范围、现状等情况,建立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台账。制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按照“一矿一策”进行设计,逐一明确责任主体、治理任务、治理时限。截至2020年,全县建成绿色矿山8个,矿山修复面积1400亩,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成效显著。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生态强省和生态文明县建设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生态强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方城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以建设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重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山水方城”新格局。创成省级生态县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省委十一次党代会、南阳市委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建设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宜居优质的国土开发格局的重大部署。

(二)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这一重大宣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生态建设新机遇,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充分发挥森林、草地、湿地、土壤等要素的碳汇作用,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深入推进“美丽方城”建设。

    二、挑战

(一)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恢复力亟待提高

方城县大部分地方生态较脆弱,尚有4.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石漠化荒山和2.4万亩疏林地需要绿化。河流生态缓冲带局部遭到破坏,河流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全县的地表水水质除赵河外,大部分河段局部水域水质已受到污染,特别是在枯水期水质较差。全县现有采矿权38个,矿山开采导致山体破损、矿渣堆放,对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占用严重,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治理任务重。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村庄环境绿化和整洁度不足。

(二)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

方城县地貌以侵蚀构造低山和剥蚀丘陵岗地为主,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降雨分布不均,山区大于平原,东北部大于西南部。城乡建设与耕地保护、生态保护用地矛盾突出。天然湿地面积有所萎缩,侵占、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湿地恢复修复任务艰巨,森林火灾及病虫害风险依然严峻,威胁区域生态安全。

(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完善提高

生态保护修复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应的制度体系尚未建成,不同部门主导的生态修复工程缺乏协调联动且监管手段单一,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度不够,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激励性政策尚不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标准规范尚不健全,制约了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成效。

第二章  问题与评价

 

    第一节  问题识别

一、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水土流失治理任重道远

方城县森林资源质量不高,综合效能较低。方城县森林资源总量虽大,但亩均蓄积量只有1.85立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树种、林龄结构不合理,纯林面积大,混交林面积小;中幼林面积大,成林面积小;山区一些残次林和退化林缺乏抚育管理,需要更新改造;平原造林以杨树为主,树种结构单一,容易发生森林病虫害。整体上森林质量不高,难以全方位满足经济社会发 展对森林的多用途需求。

县域内存在森林结构性矛盾,加上区域降水量不均匀,部分地区存在土壤侵蚀的现象,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截止2020年底,方城县水土流失面积约376.2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重而道远。

二、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生态修复压力仍然较大

全县现有采矿权38个,矿产资源开采对土地资源形成挖损、压占、塌陷,土地类型以林草地、荒地为主,使得原有土壤遭受剥离,出露新鲜基岩,土地失去原有功能。另外还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污染、地下含水层破坏等。尽管要求持证矿山进行了全面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土地复垦治理,但由于“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的历史原因,废渣、废水对地质环境产生一定危害,露天开采的废弃矿山生态景观破坏严重,生态修复压力仍然较大。

三、部分区域水环境质量下降,需要进行整体提升

河流水环境质量方面。部分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存在部分水域遭受生活垃圾污染。同时,由于历史上一些工矿企业无序排污、中心城区河道采砂等问题,近年来虽然进行了综合治理,但部分河流水质依然不高。

区域配套处理设施方面。部分区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个别城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污染,乡镇农村垃圾、粪便和生活污水虽然进行了集中整治,但仍存在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现象。

四、城乡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土壤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造成生态用地减少,植被、绿地受到破坏,造成生态功能退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了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排放,农药、化肥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对农村人居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加之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使土地资源受破坏、污染,土壤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第二节  综合评价

一、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依据方城县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结果,方城县生态保护重要性整体较高。生态保护极重要区面积约307.7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2.1%,主要分布在四里店镇南部、拐河镇南部、杨集镇北部、方城大寺林场、小史店镇和古庄店镇交界处等地。生态保护重要区面积496.07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51%,主要分布在四里店镇北部、拐河镇北部独树镇北部、南水北调运河两侧等地。

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

方城县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1446.19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87%;农业生产不适宜区面积557.44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1.92%,主要分布在四里店镇、拐河镇、小史店镇、广阳镇和柳河镇交界处等地。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明确生态安全保护格局,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划。落实重点任务目标,科学谋划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为筑牢方城县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县域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系统状况和主体功能分区,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预判主要生态风险,明确生态修复规划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坚持自然恢复为主、避免过度人工干预,因地制宜提出修复措施和模式,突出地域特点、文化特色、时代特征。

生态优先,科学编制。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基于充分调查评价和深入研究分析,深化细化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生态修复任务,统筹安排规划期内生态修复工作。按照国家和河南省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科学编制生态修复规划。

统筹兼顾,加强衔接。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性,明确方城县在长江、淮河流域中的定位,体现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衔接,突出生态修复具体化、方案化、项目化。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依法治理,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释放政策红利,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入和监管模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培育林业保护发展和生态修复新动能。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强化行政推动、部门联合,引导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推进形成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效机制,有序推进林业保护发展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第三节  规划目标

2025年,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基本完成,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国土综合整治得到阶段性进展,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展望2035年,生态强县基本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城基本实现。森林、草地、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极大提升,生态经济优势彰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面建成,林草湿地系统对碳中和的贡献更加突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

    第四节  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依据相关标准,衔接相关规划,在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生态现状和生态问题判识基础上,坚持上下衔接、左右协同、精准定位、落实传导的原则。重点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态系统受损修复、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规划任务完成考核等方面,合理设定生态修复指标体系,方城县生态修复主要指标包括生态质量类、修复治理类2个类别13个指标项详见表3-1)。

3-1  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指标表

 

序号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2035年

属性

1





林木覆盖率(%)

32.47

33.02

35.64

约束性

2

森林蓄积量(万m³)

260

381

556

约束性

3

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万公顷)

1.37

面积

不减少

面积

不减少

约束性

4

湿地保护率(%)

49

56

69

预期性

5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比(%)

4.76

4.8

5.3

预期性

6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

≥95

≥95

≥95

预期性

7

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

0.9

0.9

0.83

预期性

8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3.6

3

2.8

预期性

9

水土保持率(%)

75

87.2

93

预期性

10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

面积(平方米/人)

10.91

15.98

23.76

预期性

11





历史遗留矿山综合

治理面积(平方公里)

-

4.13

基本实现应治就治

约束性

12

湿地修复治理面积

(平方公里)

0.68

0.75

1.5

约束性

13

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

(万公顷)

-

1.27

进一步增加

预期性

 

第四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落实省级“一带一区三屏三廊多点”,衔接市级“一园一核一廊三区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以方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生态安全格局为依托,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方城县“一区两屏一廊多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

“一区”:平原生态涵养区:该区域位于方城县中部,东西贯穿,主要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是维护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农业生态功能。

“两屏”:伏牛山脉余脉生态屏障、桐柏山脉余脉生态屏障。该区域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为主,是全县生态保护红线、林草资源、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同时也是矿产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受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影响,局部存在矿山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不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问题。

“一廊”: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育廊道。该廊道位于南水北调干渠两侧的滨水岸线,是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重要生态带。

多点:主要包括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河南方城赵河省级湿地公园、方城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方城大寺林场、望花亭水库、孤石滩水库等地,是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开发利用的重要节点。

    第二节  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衔接方城县“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在识别方城县生态系统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依据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及保护需要,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以及生态功能区划、流域单元分区等,将方城县划分为3个生态修复分区,分别为伏牛山脉余脉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桐柏山脉余脉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平原农业生态涵养区。

一、伏牛山脉余脉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

区域概况:该区域位于方城县北部,面积763.69 平方公里,涉及四里店镇、拐河镇全域,独树镇、杨集镇、清河镇、柳河镇部分区域。该区域具有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矿产资源丰富,是方城县矿山集中开采地区域。

主要生态问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高,主要为矿山开采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质量不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石漠化突出等问题。

区域主攻方向:该区域开展露天矿山、无主矿山、绿色矿山综合整治,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生产矿山和在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高森林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能力,有效防治石漠化突出问题。加快流域治理与保护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恢复河湖岸线地形地貌,提升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提升河湖水质并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修复,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结构和空间布局。

二、桐柏山脉余脉低山丘陵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区域概况:该区域位于方城县东南部,面积433.76平方公里,涉及小史店镇、二郎庙镇、大寺国有林场全域,古庄店镇部分区域。该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风固沙、调蓄洪水等多种功能。

主要生态问题: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功能,生态问题主要为矿山开采造成的地形地貌破坏、水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水源涵养能力不足。

区域主攻方向:开展露天矿山、无主矿山、绿色矿山综合整治,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生产矿山和在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提高森林质量,在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等原生地带性植被的基础上,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自然恢复为主,修复林层结构,强化天然更新,提高中幼林和乔木林占比;以提高生态功能为目标,对区域水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对重要河流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系统修复。

三、平原农业生态涵养区

区域概况:该区域面积1345.76平方公里,涉及杨楼镇、释之街道、凤瑞街道、券桥镇、赵河镇、博望镇、广阳镇、袁店回族乡全域,独树镇、柳河镇、清河镇、杨集镇、小史店镇、古庄店镇部分区域。该区域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主,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主要区域,同时也是重要水源地区域,更是农村居民的家园。

主要生态问题:该区域以平原地貌为主,有大面积永久基本农田,有甘江河、贾河、潘河、唐河、燕山水库等重要水源地,河网水道密集。分布有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赵河省级湿地公园、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带、燕山水库水源涵养等多处生态保护红线。由于长期占垦河流岸滩,河滩不同程度存在水土流失现象,河流生态缓冲带遭到侵占和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存在湿地退化、耕地质量不高、水生态与水环境受损、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区域内人员活动密集,城镇人居环境品质有待提升,城区公园绿地覆盖率低,影响城镇高质量发展。乡村人居环境亟需整治,村庄环境绿化薄弱村庄内部道路较窄、排污设施缺乏坑塘闲置问题显现、畜禽养殖粪便和污水影响生态环境

区域主攻方向: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要求,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保护自然境,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提升农田生态系统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修复河渠水系,以水环境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修复与保护。实施重点河流生态护坡、生态沟渠、河道清淤扩容等措施;以南水北调中线生态保育廊道建设为中心,建设水源涵养林、固堤林为主的防护林带,将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打造宜居的生活空间。

    第三节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围绕方城县生态修复的总体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要素的空间关联性,依据生态系统受损、退化和破坏程度,突出不同区域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科学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主要分布于方城县北部东南部区域,该区域内矿区分布较多,矿产资源开采破坏面积较大,图斑分布较多,是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同时开展石漠化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功能。采取废渣清运、砌体拆除、地形整治、边坡整形、土壤重构、国土绿化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提升生态质量和稳定性,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保护保育重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南水北调生态保育廊道、伏牛山脉余脉、桐柏山脉余脉生态屏障内的各类自然保护地,该区域以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为主要功能,全面保护森林、湿地资源,加强天然林保护。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强化森林经营,调整和优化森林结构,建设国家储备林,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加快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推动绿色富民产业发展,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提高植被覆盖度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综合整治重点区域。主要是指方城县中心城区及各乡镇区、方城县部农业生态涵养区、水环境生态修复区。该区域划分为全域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水环境保护及水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区域。针对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主要以城镇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生态连通性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强城市绿地修复与蓝网修复,采用建设美丽乡村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针对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按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要求,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采用建设高标准农田方式,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农田生态系统。针对水环境生态修复系统,统筹推进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风险防范,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第五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生态空间生态修复

一、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明确不同类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主体,持续开展露天矿山、无主矿山、绿色矿山综合整治,规划期内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413.25公顷,实现应治尽治。在建和生产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按照“三合一”方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采取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生态修复理念,引导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产和在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二、持续开展森林生态修复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在伏牛山脉余脉生态屏障区、桐柏山余脉生态屏障区和自然保护地,实施森林抚育,大力开展退化林修复,实现全域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完善农业生态涵养区提质农田林网,加快林木良种繁育,改善县域森林质量偏低、树种配置不合理,林龄结构不合理、中幼龄林占比偏高,局部森林退化等问题。2025年方城县森林蓄积量达到38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3.02%;2035年森林蓄积量达到5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64%。

三、强化水生态环境修复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改善提升河道生态修复功能,加强水污染防治,全面提升水生态系统。加快实施白河、赵河、潘河、清河、贾河、甘江河、沙河水环境综合生态整治,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小流域清洁治理,确保水库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做到主要入库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实施“四水同治”,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第二节  农业空间生态修复

一、持续开展耕地质量提升

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提升和改造;实施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加快优质耕地规模化和集聚化,为保障全县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包括化肥农药减量控害、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灌溉水水质管理和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等方法治理土壤污染,开展以调节农田土壤酸碱度为核心的土壤环境改良工程,改善酸化土壤PH 值;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农田土壤环境,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三、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为统筹解决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系统质量退化等问题,在四里店镇、券桥镇、赵河镇、独树镇、古庄店镇、杨楼镇等乡镇,选取合适村庄进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综合考虑项目区村庄定位、存在问题和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国土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等各类项目,优化村庄格局、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助力产业兴旺。

    第三节  城镇空间生态修复

一、提升城镇生态空间品质

针对方城县城镇周边生态比较敏感、绿地结构不完善等问题,科学开展城镇绿化,加大社区公园、郊野公园、通风廊道和环城绿化带建设力度,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让绿色融入城市血脉。针对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建设生态化的水利、市政工程,持续推进城镇水系治理、城内外蓝绿网络联通、湿地保护修复、河岸防护林建设等工程,重塑健康自然的河岸、湖岸。结合“城市双修”和“海绵城市”建设,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增强城市应对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韧性,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城镇周边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土地、植被,让城市发展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二、提高城镇生态宜居水平

聚焦城镇绿色空间不足人居环境不良、生态环保设施不健全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强城街区空间绿化,增加公共空间,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改善水生态环境,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提升小城镇生态宜居水平。

三、加快完善城市功能

全力推动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地下公共管网,实现各类地下工程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统筹协调。加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施垃圾处理扩建、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厂建设和中水回用,完善污水收集网络,提升处理能力。

第四节  交叉空间生态修复

坚持保护耕地、保护生态原则,统筹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交界地带的用途管控,逐步调整优化空间用途,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相邻或冲突区,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避让永久基本农田,促进城镇内涵式、组团式发展;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理念,坚持耕地保护优先,处理好永久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关系,按有关规定有序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相邻或冲突区,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城镇开发边界避让已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六章  生态修复工程

 

在方城县“一区两屏一廊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及3个生态修复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修复的紧迫性、严重性和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和恢复能力,结合生态修复任务及措施,将方城县生态修复工程分为 4 类工程,21个子项目。

一、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建设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和自然保护地建设与提升工程等工程。共包含5个单位工程,投资43700万元。

专栏1  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1

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

实施区域:方城县山地丘陵区。

主要建设内容:根据国家、省级下达造林计划完成造林5万亩,造林方式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

建设时序:2021年—2030年。  资金:1700万元。

2

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实施区域:赵河镇、清河镇、广阳镇、博望镇、四里店镇、拐河镇、杨楼、独树镇、杨集镇、小史店镇、古庄店镇、柳河镇。

主要建设内容:按照上级规划和下达目标任务要求,结合方城县用地实际,制定营造林计划3.5万亩。

建设时序:2021年—2030年。  资金:30000万元。

3

森林抚育建设工程

实施区域:拐河镇、杨楼镇、古庄店镇、小史店镇、杨集镇、独树镇等公益林区。

主要建设内容:根据国家、省级下达的抚育计划,根据作业区林地的现状,并参照《森林抚育作业设计规定解读中有关要求,确定实行抚育方式,完成森林抚育4.2万亩。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1000万元。

4

石漠化治理工程

实施区域:四里店镇、拐河镇、柳河镇、清河镇、杨集镇。

主要建设内容:在石漠化地区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措施,因地制宜、适地适绿,乔灌草结合,优先选择乡土树种草种,科学选择绿化方式和植物配置模式,构建异龄复层混交自然林。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3.15万亩。

建设时序:2021年—2030年。  资金:3000万元。

5

自然保护地建设与提升工程

实施区域:大寺森林公园、七峰山省级森林公园、白河国家湿地公园、赵河省级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红线内。

主要建设内容:新建1处省级湿地公园。在生态保护红线内,要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分级划定保护区域,并对各保护区实行分级保护措施;对于遭到一些人工破坏的自然地区域,及时加以治理和管理。建立动态监测档案,对保护地内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古树名木等重点保护对象,制定特殊保护措施,实施有效保护。

建设时序:2021年—2035年。  资金:8000万元。

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实施区域为四里店镇、拐河镇、独树镇、杨集镇、杨楼镇、古庄店镇和小史店镇等区域,主要涉及以上乡镇辖区内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和持证矿山生态修复,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等工程。共包含6个单位工程,投资63060万元。

专栏2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

1

方城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区域:四里店镇、拐河镇、独树镇、杨集镇、杨楼镇、古庄店镇和小史店镇。

主要建设内容: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采取废渣清运、砌体拆除、地形整治、边坡整形、土壤重构、环境美化等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基本消除挖损区地质灾害隐患,提升区域生态环境。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22000万元。

2

方城县四里店镇S239沿线两侧及澎河流域废弃矿山

(建筑用砂矿)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实施区域:四里店镇漆树沟村。

主要建设内容:针对该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修整边皮、清运矿渣、清理河道、覆土绿化等措施进行治理,计划恢复面积约7200亩,其中耕地1350亩,林地1000亩,草地4850亩。

建设时序:2026年—2030年。  资金:9300万元。

3

方城县七峰山景区周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实施区域:杨集镇大河口村吴庄南坡

主要建设内容:针对七峰山景区周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废渣清运、砌体拆除、地形整治、边坡整形、土壤重构、环境美化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760万元。

4

方城县焦唐高速沿线杨集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

实施区域:杨集镇(尹店村、大河口村

主要建设内容:针对焦唐高速沿线两侧生态环境问题,采取岩石边坡整治、废渣回填整平、稳固边坡、修建挡渣墙、植树绿化、恢复耕地、绿化灌溉等治理措施,改善矿山周围生态环境问题。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6000万元。

5

河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方城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

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实施区域:四里店镇、拐河镇、杨集镇、独树镇、杨楼镇、古庄店镇、小店镇。

主要建设内容: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现状,采取废渣清运、砌体拆除、平台及边坡整形、覆土、绿化、排水、恢复耕地等治理措施,改善矿山周围生态环境问题。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5000万元。

6

方城县持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区域:全县38个有效矿权

主要建设内容:按照“三合一”方案,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投资金额以方案治理费用为准。在建和生产矿山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建设时序:2021年—2030年。  资金:20000万元。

三、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

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主要对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条中小河流进行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清除河道垃圾,加固堤防,综合整治河道周边环境。共包含6个单位工程,投资74900万元。

专栏3  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

1

方城县南水北调保护区划内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实施区域:博望镇、赵河镇、券桥镇、清河镇、凤瑞街道。

主要建设内容:在南水北调保护区划内37个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质量。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14000万元。

2

方城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生态保育廊道建设工程

实施区域:南水北调干渠沿线两侧。

主要建设内容: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沿线进行生态保护,通过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等措施,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

建设时序:2026年—2030年。  资金:3000万元。

3

方城县潘河券桥镇姬庄至十二里河段河道治理工程

实施区域:方城县潘河券桥镇姬庄村至十二里河村,处于潘河中下游,范围为桩号0+590~6+200。

主要建设内容:河道疏浚清障5.61km,岸坡防护5.28km,新建排水建筑物2座,重建交通桥1座。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2600万元。

4

方城县澧河拐河镇吕家河至养马口河段治理工程

实施区域:治理范围为方城县澧河拐河镇吕家河至养马口段(桩号0+200~3+200段、9+040~10+200段),总治理长度4.16km。

主要建设内容:(1)河道堤防:河道堤防加固长度1.75km;(2)岸坡防护:岸坡防护长度6.97km(左岸4.56km,右岸2.41km);(3)支沟口:支沟口2处护砌长度1.03km(右岸1处长0.95km,左岸1处长0.08km);(4)排水管涵:新建排水管涵2座(左岸1座,右岸1座)。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2500万元。

5

方城县贾河杨楼镇王庵至秦庄段河道治理工程

实施区域:起端为王庵村西(桩号0+000),末端为秦庄村南(桩号5+000),总长度5.0km。

主要建设内容:(1)河道疏浚:河道清淤疏浚长5km;(2)岸坡整治:岸坡整治长4.903km(左岸3.013km,右岸1.89km);(3)险工护砌:护砌长3.406km(左岸0.92km,右岸2.486km);(4)新建交通桥工程:桩号3+660处新建桥梁1座。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2800万元。

6

方城县水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实施区域:方城县全域。

主要建设内容: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对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25条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整治,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增强河道防洪减灾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建设时序:2021年—2035年。  资金:50000万元。

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为解决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农村人居环境差等问题,实施方城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共包含4个单位工程,投资169800万元。

专栏4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1

省级试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实施区域:四里店镇8个村(干沟村、王三沟村、老景庄村、小景庄村、张湾村、神林村、黄土岭村、五间房村)。

主要建设内容:采取补充耕地提质改造、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等治理措施。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26300万元。

2

方城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

实施区域:券桥镇马庄等4村、赵河镇大史庄等5村、独树镇朱沟等10村、古庄店薛庄等6村、杨楼黄土洼等5村。

主要建设内容:采取补充耕地提质改造、建设用地拆旧复垦、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等治理措施。

建设时序:2026年—2035年。  资金:55000万元。

3

方城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实施区域:方城县全域。

主要建设内容:在各村镇开展垃圾收集处理、坑塘污水整治,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等项目,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建设时序:2026年—2035年。  资金:60000万元。

4

方城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实施区域:古庄店镇、二郎庙镇、赵河镇、券桥镇、清河镇、广阳镇等乡镇。

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土壤改良工程、灌溉和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和农田输配电工程等工程措施,建设高标准农田19万亩。

建设时序:2021年—2025年。  资金:28500万元。

 

第七章  资金测算

 

    一、估算资金

规划期内计划总投资金额为351460万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实施5个单位工程,投资43700万元,占总投资的12.43%;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实施6个单位工程,投资63060万元,占总投资的17.94%;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6个单位工程,投资74900万元,占总投资的21.3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实施4个单位工程,投资169800万元,占总投资的48.31%。

    二、时序安排

规划期内共规划 21个单位工程。规划近期项目 11个,投资111460万元,占总投资的31.71%。远期项目10个,投资240000万元,占总投资的68.29%。

    三、资金筹措

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专项资金、生态修复基金、社会资金等。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社会各尽所能,保证重大工程顺利实施进行。

第八章  综合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构建“一区两屏一廊多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整体格局,将筑牢伏牛山脉余脉、桐柏山脉余脉两大山系生态屏障,提升南水北调中线生态廊道建设,大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巩固提升方城县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中的功能作用。规划期内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4.13平方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19.0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廊道逐步完善,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将提升流域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

    二、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全面提升方城县生态环境质量,统筹推进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更新升级,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可观的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

通过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的实施;使方城县生态资源得到良好保护;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林网完善提质等工程项目,有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土地储备资源。方城县通过对矿山、森林、湿地、农田、城镇等生态系统的全面生态保护修复,将带动地方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优势向社会发展优势转化,充分释放生态红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第九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自然资源部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各乡镇(街道)会同发改、财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住建、水利、林业等部门,强化分工合作,分解落实生态修复目标任务、绩效指标、工程项目,为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二、创新政策制度

综合运用自然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的激励性政策,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使用权、纳入耕地占补平衡交易平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宅基地复垦券交易等措施,实现“谁投资、谁受益”,激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加大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资源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三、强化资金保障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政府主导、财政先导、社会资本注入的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筹措方式。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等上级各专项资金。拓宽生态保护修复融资渠道,研究发展基于资源环境权益的融资工具。积极支持县级层面投资、融资平台和社会资本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根据“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参与治理”的原则,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示范,引导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立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参与的模式参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等重点领域生态修复。

    四、严格评估监管

建立监测评估制度。落实党政主体责任的考核问责制度;加强规划目标指标及任务的完成情况考核,建立规划实施中期、终期评估考核机制;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定期评估规划实施成效。建立规划数据库。建立生态修复规划数据库,衔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规划成果协调衔接、工程项目上图入库,便于规划实施监管。

    五、鼓励公众参与

创新公众参与形式。依托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各类媒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宣传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意义,做好政策解读,提高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形式,主动回应社会和群众关切的问题,营造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字解读关联:政策解读|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

附件:

政策解读|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

《方城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起草说明.docx


主办:方城县宣传网络管理中心 地址:方城县凤瑞路266号 站点地图

网站标识码:4113220001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3589号-1 豫公网安备 41132202000006号

邮编:473200   举报电话: 0377-67266959      举报邮箱:fcxgov@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