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期
(总第2363期)
方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9月11日
全力冲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专题信息(十二)
县水利局: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筑牢民生保障,助力脱贫攻坚。一是细化措施。在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继续对全县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村饮水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和造册统计,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人口在饮水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逐项制定整改措施,逐村建立档案,做到统计到村、到户、到人。以券桥关帝庙水厂为依托,建成规模水厂8处、联村工程9处、单村221处,总计完成投资33266万元。二是突出重点。对2018年新建水利扶贫工程实施情况、“春季提升行动”问题整改情况、“河南省精准扶贫系统中方城县饮水安全人口分布情况表”省反馈问题的整改情况、已建饮水工程中贫困户入户情况、水质化验等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同时,围绕“春季提升行动”,对未覆盖到的、水质存在问题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整改。至目前,已完成了242个行政村290处水样化检。三是强化督查。成立7个核查小组,每周两次进行督促检查,确保8月底在建工程完成建设任务并通水运行。同时,对建好但已损毁的工程改造提升和因水质超标需新建的34处工程进行开工建设。截至目前,我县在建饮水安全工程93处,投资6427万元,涉及全县127个行政村,惠及人口21.276万人,工程已完成73%。
(供稿 庞珊珊)
县财政局:5袋水泥撬动乡村环境大改变,铺就群众致富路。一是狠抓政策落实。与住建部门对接,对全县3389个自然村进行了普查,17个乡镇(街道)共25万户农户,每户补贴5袋水泥,共计补贴水泥61277吨。由县财政局、住建局统一采购水泥发放到乡镇,交由各乡镇政府统筹使用,补贴到积极性高的村组和农户,作为村内道路修缮专用。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在原来每户补贴5袋水泥的基础上,每户再补贴10袋水泥,用以支持“排排通、户户通”建设,计划追加补贴水泥12.5万吨,追加资金4250万元,财政累计投入达7000万元。三是多方筹措资金。采取“乡财政补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其自愿筹资酬劳,参与“排排通、户户通”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共建的良好氛围,确保排间道硬化工作10月底前顺利完成。项目实施以来,我县已投入资金25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6500万元,修建排间道180万平方米。
(供稿 侯付国)
二郎庙镇:聚焦持续发力,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是组建精准扶贫工作领导专班。成立危房改造、产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扶贫、光伏扶贫等12个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各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各行政村、各部门逐级向党委递交稳定脱贫军令状,明确工作职责、完成时限和落实标准,确保责任分解到岗到位到人。二是建立脱贫攻坚三项制度。实行周例会制度。每周召开驻村重点工作推进及包村干部业务知识培训等会议,专题研究脱贫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等问题,抓住关键重点,抓好任务、力量的统筹,确保各项贫攻坚任务有力推进;建立联系群众结对帮扶工作制度。在每月8号、18号、28号固定帮扶日,要求责任组长、第一书记和帮扶人员上门看望贫困家庭,为每个贫困户在居业、学业、就业、创业等方面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建立扶贫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对重大扶贫举措、重点扶贫项目、专项扶贫资金加强绩效评估,采取群众评议、专门检查和专业评估相结合的办法, 及时研判评估效果,找出问题,改进完善方式方法,确保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同时,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力度,将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党员干部年度实绩考核,以责任倒逼落实,对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精神、物质双重奖励,集体和个人给予纪律、经济双重处罚。三是扎实开展“春季提升行动”。全镇共排查出各类问题1839条,已完成整改1514条,对剩余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正在逐条对照整改。四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落实见效。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排查上报危改对象97户,开工建设42户,完成改造39户。新排查疑似危房户170户,三类对象300户,鉴定工作正在加紧进行中;全镇已硬化新修村级道路27公里、乡级道路6.9公里,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全面提升;加快互助光荣合作社建设。全镇成立脱贫互助光荣合作社29个,流转土地1889亩,吸纳贫困人员1889人,合作社已全部达到有牌子、有基地、有制度、有建账、有办公场所“五有”标准;新开工建设扶贫车间4个,筹建扶贫“爱心超市”3家,不断提升贫困户造血功能,增强发展后劲,确保全镇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供稿 石小品)
清河镇:多举措构建夏季“两业”扶贫最优格局。夏季“两业”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清河镇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资源现状,按照“七有”产业就业扶贫体系合理规划产业规模及布局。一是依托本地特色产业,打造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全镇共建成扶贫产业示范基地2个,示范基地采取“党支部+基地+贫困户”的产业互助发展带贫模式,重点发展种植业、林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全镇贫困群众种植药菊2400多亩,裕丹参1200多亩,油用牡丹800多亩。二是创新发展模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党支部+带头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到36个行政村全覆盖。三是统筹谋划布局,建设扶贫产业基地和扶贫就业车间。通过新建、嫁接、包装和引进项目等灵活有效的方式,达到每个贫困村、重点村有扶贫就业车间。目前3个贫困村扶贫就业车间吸纳周边3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建成3个重点村扶贫就业车间,带动40余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建成21个扶贫产业基地,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产业扶贫全覆盖。四是强力推进牧原“3+N”,蹚出扶贫新路子。全镇成立15个牧原“3+N”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预计户均年收益3000元以上。同时,全镇已建成光荣合作社36个;落实到户增收,户均收益4725元;开展技能培训611人,实现稳定就业994人。
(供稿 秦明远)
报:县委常委、人大正副主任、副县长、政协正副主席
发:县委办、政府办正副主任,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县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
签发:郭运栓 审核:耿新 责编:李楠 (共印13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