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关于印发方城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12-26

 

方政办〔201280

 

方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方城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方城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2011-2015年)》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二年十

 

 

方城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规划

(20112015年)

 

方城县是农业大县。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作物连年丰产,秸秆产量越来越大,为切实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08】105号文件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印发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09】378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秸秆资源潜力与综合利用现状

方城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分界线上,气候四季分明,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高粱、大豆、烟叶、蔬菜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县,商品粮油基地县。县域面积2542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办,山、岗、平各占三分之一,其中耕地150万亩。

(一)全县秸秆利用潜力。我县秸秆资源总量较大,品种多样,以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烟叶等作物为主的秸秆,占秸秆总量的80%,其中:小麦、玉米秸秆占总量之首。全县年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仅此两种作物产生秸秆高达220万吨,加之其他秋作物的秸秆,常年秸秆总量在400万吨左右。

从变化趋势看,农业科技进步将使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增加,秸秆产量将呈逐步增加趋势,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全县秸秆年产量在400450万吨之间。

(二)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我县历来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从政策引导、技术推广、宣传教育、执法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手抓秸秆禁烧,一手抓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率先制定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地方性法规,从执法监管、目标任务、政策制定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二是形成了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明确县、乡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把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发改、环保、农业、农机等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初步建立,县乡村秸秆禁烧监管网络逐步完善。三是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成效已经显现,为在面上推开、实现整体突破创造了较好条件。四是上下联动、多策并举的政策体系逐步形成,财政投入逐加大,市场化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综合利用领域不断拓宽,已初步形成了多领域、多形式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2008年以来,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呈上升趋势。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饲料化、基料化比例都在逐年递增。

1.秸秆肥料化利用。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加工商品有机肥。秸秆直接还田主要包括机械化还田、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双套还田、堆沤还田等。2008年以来,全县秸秆肥料化利用量上万吨。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秸秆肥料化利用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现实、最易于推广操作的秸秆利用方式,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快速腐熟还田、覆盖还田、双套还田、堆沤还田等非机械化还田利用方式近几年来也呈上升趋势。秸秆肥化利用加快发展,对改善土壤性质、提高肥力具有良好效果。

2.秸秆能源化利用。包括农村直接生活燃料、秸秆发电、沼气、气化、固化成型和碳化。随着近年来秸秆发电步伐的加快,秸秆能源化利用的位置和作用进一步凸显。2008年以来,全县秸秆能源化利用占秸秆总量的20%,其中农村直接生活燃料利用占16.5%,发电、沼气、气化、固化成型和碳化利用等占3.5%。各种利用方式中,秸秆直接作生活燃料的比例在下降,秸秆发电的比例呈快速上升趋势,秸秆沼气和秸秆气化加快推广,秸秆固化和化已步入实用阶段。

秸秆沼气。农村沼气起步早、发展快,是提供农村清洁能源的有效用途。2008以来随着技术的逐步完善和推广应用,秸秆沼气加快发展,秸秆沼气已在全县广大农户中推广使用,为秸秆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和碳化。秸秆固化成型是在机械设备的压力作用下,将秸秆压缩为成型燃料,可以替代木柴、原煤、燃气等燃料,广泛用于取暖、生活炉灶、锅炉、生物质发电厂等,是高效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县三利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规模已经形成。在全县17个乡镇办已建立20个秸秆固化加工基地,已投入运行。

秸秆固化成型后再经碳化,单位热值提高,取用方便,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家用取暖炉、供暖锅炉、工业锅炉及秸秆发电等方面,目前我县三利热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3. 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秸秆作为工业原料,目前主要应用与板材加工、造纸、建材、编织、化工等领域。秸秆新型建材、秸秆化工等新领域开始起步并加快发展,为秸秆深度开发利用拓展了新空间。利用秸秆生产秸秆墙体材料、彩瓦、防火板、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前景较好,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秸秆化工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利用国际先进的酶技术生产第二代燃料乙醇,还可提取焦油、木醋酸、木糖醇等物质,县三利热能开发有限公司将在二期工程中进行实施。

4. 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通过氨化、青贮、微贮、揉搓丝化等处理技术,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提高转化率,秸秆饲料化已成为发展节粮型畜牧养殖业的重要途径。2008年以来全县饲料化利用约占秸秆总量的5%左右。

5. 秸秆基料化利用。包括食用菌育苗、花木、草坪基料等,目前主要以食用菌基料为主。同时,用作育苗、花木、草坪基料等,虽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量不大,但呈加快发展趋势。

(三)存在问题。总体上看,我县秸秆综合发展利用步伐虽逐年加快,但还是以传统利用方式为主,秸秆的资源化、商品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较短,利用结构与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比较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1. 农民积极性问题。秸秆综合利用事关千家万户,农民是利益主体,从利益引导、政策激励、技术支撑等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

2. 关键技术问题。现有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中还存在许多技术瓶颈,严重制约利用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一些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或不成熟。例如,秸秆还田相关配套技术与配套机具的研发力度仍然不足,缺乏适应小地块、便于操作的还田、打捆机具;秸秆发电直燃锅炉腐蚀、结焦问题严重;秸秆气化供气管网焦油清除难、系统负荷率低;秸秆固化与碳化生产设备配套率低、耗能高;秸秆饲料转化率、消化率不高。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规模较小,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技术集成组合不够。

3. 收集贮运体系问题。秸秆收集贮运体系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秸秆量、分散、体积蓬松、密度、收获季节性强,收割、捡拾、打捆等配套设备缺乏,造成秸秆的收集、贮运难度大、成本高,加上服务体系不健全,秸秆收集贮运已成为制约秸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4. 产业化带动问题。秸秆规模化利用有赖于产业化发展的拉动。目前,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秸秆利用的龙头型、骨干型企业不多,年利用量规模化企业仅有三利热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家。秸秆发电厂未建,每年固化40万吨的规模,还未完全达产。

5. 政策激励机制问题。目前,一些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宽、系统性不完备、利益联系不紧密。利益激励机制不健全,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综合利用技术、收集贮运体系,两大关键环支撑力度不够,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政策取向,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形成多途径、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弃置问题,促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 突出重点、多元利用。根据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的总体特征,重点抓好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能源化、工业化利用,实现秸秆还田与其它非农领域利用方式的共生组合,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根据秸秆资源的数量、品种、分布特征和综合利用状况,着力引导选择符合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的秸秆综合利用结构与方式。在依法规定的秸秆禁烧范围内优先安排规模化秸秆项目,确保实现全面禁烧。

3. 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既要立足当前,努力实现秸秆禁烧目标,大力推进秸秆还田等成熟适用的利用方式,又要着眼长远,充分把握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大力研发新技术,努力拓展新领域,推动秸秆利用向产业化程度高、循环链条长的深层次领域发展,实现秸秆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4. 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作实际中应充分发挥、典型企业、典型技术的示范带动效应,以县三利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的生物质燃料项目为龙头,有效推广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实现整体突破。

5. 机制带动,持续发展。着眼于构建长效机制,切实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理顺利益关系,农民得实惠、企业增效益着眼,通过完善利益链,加快建立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农民广泛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

——各领域利用率目标。到2015年秸秆肥料化利用率达33%,秸秆能源化利用率达 27%,工业原料化利用率达18%,饲料化利用率达7%,基料化利用率达6%。

——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目标。大力推广机械化全量还田,确保到2015年全县玉米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达到总面积的35%以上,全县小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基本稳定,继续鼓励秸秆覆盖、生物腐蚀、双套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

——秸秆综合利用示范乡建设目标。2015年争取所有乡达到秸秆综合利用示范乡标准。建成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

——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企业发展目标。加快提升秸秆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力争到2015年年利用秸秆量1万吨以上的企业达到40家,规模化企业技术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建设目标。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不断提高秸秆资源化、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健全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以企业需求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为纽带、农民为基础的收集贮运体系。

三、重点领域和重要任务

(一)重点领域

根据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资源潜力,综合考虑秸秆各种利用方式的现有基础、秸秆资源利用量、技术成熟程度以及发展变化趋势等因素,确定今后一段时间全县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领域。

1. 基础领域。政策导向明确、技术成熟适用、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的领域,主要包括秸秆还田、基料、沼气等。

2. 主导领域。以规模化利用方式为主产业化程度高、资源利用量,对进一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重要支撑作用的领域,主要包括秸秆固化发电、板材、造纸等。

3. 潜力领域。技术含量较高、利用程度较深、未来前景广阔、发展潜力较大,对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具有拓展作用的领域,主要包括秸秆新型建材、化工等。

今后一段时期,全县秸秆综合利用总体上按照立足基础领域、大力发展主导领域、加快培育潜力领域进行分类指导

——在资源种类上,主要解决占全县秸秆资源总量70%的玉米小麦秸秆的综合利用。

——再利用方式上,重点抓好秸秆还田、能源化利用、工业化利用等对秸秆利用起支柱性作用的三种方式,作为全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

——在关键环节上,着力突破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和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两大瓶颈制约。

——在理念导向上,突出以产业化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尤其在秸秆能源化、工业化利用等非农领域,加快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市场驱动机制。

(二)主要任务

1. 强力推进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加以推进重点发展三利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质燃料项目规模的扩大,早日形成年产300万吨的生产规模。

2. 合理安排秸秆发电,使方城三利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的1200KW秸秆发电项目早日建成投产。

3. 大力促进秸秆工业化利用。按照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延伸链条、放大优势的思路,围绕现有基础好、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量大的重点行业,加快发展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扶持一批水平的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重点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建设一批示范基地。

秸秆制板。围绕做大做强的目标要求,强化我县秸秆板材产业的技术支撑。加快市场需求培育,加大机电产品等行业的产品包装节材代木推进力度,有效扩大市场需求。同时,突出抓好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放大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力争在我县建成秸秆板材产业基地。

秸秆编织。积极鼓励农户、村集体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进行秸秆编,扶持一批专业村、专业镇,促进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秸秆新型建材和化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围绕秸秆墙体材料、彩瓦、防火板、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和秸秆提取乙醇、酶制剂等化工产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做大产业规模,不断提高秆综合利用的比重。

2012年,全县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秸秆量达40万吨;到2015年,达300万吨。

4. 扶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加快推广秸秆青贮、氨化、膨化、压块和发酵等技术,特别是在养畜大户充分利用秸秆养畜,促进节粮畜牧业快速发展。积极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鼓励秸秆饲料的生产。到2015年,全县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20万吨。

5. 鼓励发展秸秆基料化产业。在全县推广发展秸秆食用菌基料产业,培育壮大秸秆食用菌基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鼓励秸秆资源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以食用菌规模化发展带动秸秆基料产业的壮大。积极发展秸秆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等生产企业。到2015年,全县秸秆基料利用量达25万吨。

6. 加快发展秸秆固化成型与碳化。大力推进秸秆固化成型加工基地建设,加快秸秆固化成型产业化步伐。积极引导工业企业使用秸秆固化成型燃料,鼓励燃煤锅炉实施节煤替代,扩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市场需求。围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燃料结构,抓好示范带动,扶持一批秸秆固化成型项目。在秸秆发电厂、用能大户周边区域和禁烧区域优先鼓励发展。到2015年,全县秸秆固化成型与碳化利用量达300万吨。

7. 支持发展秸秆沼气、气化。将秸秆沼气、气化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稳步发展秸秆户用沼气和户用型秸秆气化(半气化)炉,积极发展联户沼气。结合规模化养畜场发展,积极推广统一建池、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模式,向农户提供清洁能源,农业提供高效有机肥。到2015年全县建一批秸秆沼气与气化集中供气示范点,利用秸秆量在10万吨以上。

8. 力推动秸秆综合利用装备研发制造。积极开展秸秆还田机械、打捆机械、固化成型机械、发电锅炉设备、板材加工设备、气化设备等的研制造,促进秸秆综合利用设备制造业发展壮大。支持关键技术重点攻关和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示范推广,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促进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9. 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收集贮运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引导,利益为纽带,企业为龙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政府推动,多种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集贮运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优化秸秆收集贮运综合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和秸秆利用企业建设秸秆收贮机构,支持建立秸秆收贮站点,扶持建设完备的收贮站点网络体系。

四、重点项目

(一)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发挥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为实现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供有力支撑。按照与规划目标任务运作相衔接、与本县资源潜力相协调的原则,突出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存量整合与增量带动互为推动,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

1. 秸秆肥料化利用工程。秸秆还田机械配套设置满足秸秆全量还田需求大力发展秸秆有机肥生产。

2. 秸秆发电工程。加快秸秆发电厂建设,到2015年,力争三利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的3万吨秸秆热解碳化综合利用1200KW秸秆燃料发电工程建成并网发电。

3. 秸秆工业原料化利用工程。秸秆板材加工增产扩能到2015年,全县建成利用秸秆万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家。

4. 秸秆固化成型与碳化工程。大力推广秸秆固化、碳化和秸煤混合成型燃料,到2015年秸秆固化、碳化和秸煤混合成型加工点300处以上,每个加工基地年处理秸秆1吨,处理量300万吨以上。

5. 秸秆饲料化工程。到2012年至2015年,扶持一批全县利用秸秆饲料加工企业。

6. 秸秆培养食用菌工程。2012年至2015年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建设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

7. 秸秆沼气和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在新农村社区大力发展沼气集中供气,2012年到2015年在全县适度发展秸秆气化集中供气项目。

8. 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设备研发制造工程。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1家,扶持发展秸秆还田机械、气化设备、发电设备、固化成型设备、板材加工设备生产制造重点企业2家。继续扩大方城三利热能开发有限公司生物质成型设备的年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二)投资估算。重点项目建设共需投资约3.6亿元。在资金筹措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采取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地方配套、国家补助等多种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投入体系。

(三)综合效益。秸秆综合利用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秸秆肥料化利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力,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秸秆的工业原料化利用,延长秸秆利用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多种经营和农村加工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规划实施后,通过秸秆加工板材、造纸等可节约木材10多万立方米。

秸秆的能源化利用,可提供清洁的替代能源,节约标煤、减排二氧化硫,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

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广泛发动,合力推进,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层层抓好落实。

1. 明确责任主体。各乡镇办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的责任主体,通过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狠抓各项措施和规定的落实,努力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目标。

2. 加强分工协作。建立有发改部门牵头,农业、农机、经贸、环保、财政、科技、公安、交通等部门参加的协调推进机制,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禁烧工作。

3. 强化目标考核。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内生发展机制

1. 财政政策。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帮助秸秆综合利用企业,争取各级财政的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在继续支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等既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突出对秸秆工业化利用项目、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以及收集服务体系的扶持和引导,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带动效应。

加快研究制订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标准,并监督标准实施工作。同时,尽快研究出台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补贴标准。

对秸秆有机肥生产企业、秸秆饲料加工企业、秸秆食用菌生企业、规模化秸秆养畜收贮运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以及秸秆板材加工、新型轻体材料、化工造纸等工业化利用重点项目等,快研究制定和具体扶持政策。

2. 税费政策。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企业,积极落实国家现行的秸秆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措施。

3. 信贷政策。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政策性贷款的扶持力度。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突出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秸秆利用量较大等综合利用项目的贷款支持,积极争取境外优惠贷款支持。

4. 土地政策。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建设、收贮场地、气化站、沼气集中供气用地给予支持。

)加强执法监管,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严格执法,加强监管,切实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1. 划定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区域。根据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情况,尽快划定秸秆禁烧区域,并向社会公布

2. 加强执法监管。加大秸秆禁烧执法检查力度,完善各级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加强监控,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加强对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秸秆综合里利用企业的监督管理,对秸秆利用未达到相关规定要求的,及时取消相关优惠政策等措施,确保扶持政策效果。

3. 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充分认识秸秆露天焚烧和弃置的危害,切实履行法定义务,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共安全。

 

 

 

 

 

 

 

 

 

 

 

 

 

 

 

 

 

 

 

 

 

 

 

 

 

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

  方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126印发

(共80份)

主办:方城县宣传网络管理中心 地址:方城县凤瑞路266号 站点地图

网站标识码:4113220001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3589号-1 豫公网安备 41132202000006号

邮编:473200   举报电话: 0377-67266959      举报邮箱:fcxgov@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