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方城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发布时间:2022-09-09

  方城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40-C001方城县图书馆(Fāngchéng Xiàn Túshūguǎn)    

(国家一级图书馆)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城东新区,凤瑞街道康达路七峰时代广场北侧。以所在政区名称和工作职能而得名 。1956年成立,1999年更今名。方城县图书馆是全县唯一免费开放的公共图书馆,位于方城县人民文化广场“四馆两中心”,馆舍设计面积8165平方米,实有面积7980平方米。馆内设图书外借阅览室,青少年外借阅览室,中老年外借阅览室,残疾人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过刊室,地方文献室及24小时自助图书馆和多功能报告厅等对外服务窗口。馆藏图书15万册,各类报刊杂志200种,阅览坐席600个,周开放时间不低于56小时。图书馆现有ILAS自动管理系统及自助办证、自助借还系统,全馆无线WLAN全覆盖。建有独立网站,微信公众号,日访问量800多人次;电子阅览室共有供读者使用的电子计算机80台,与县委组织部合作创建了红色网络教育家园,既扩展了图书馆服务范围,又丰富了电子阅览服务项目。馆内设有3台电子阅报机供读者自助阅读。报刊室设有政府信息专柜,政府信息查询专区。全馆年接待各类读者18万多人次,外借阅览图书报刊26万册次。门前有南北路向南与康达路相连。

40-C002方城县博物馆(Fāngchéng Xiàn Bówùguǎn)

(国家三级博物馆)方城县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12月,是隶属于方城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全供事业单位。2009年对外免费开放,国家三级博物馆,河南省优秀县级博物馆。

新馆址位于方城县人民文化广场2号楼,是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大型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之一。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展线长度2000多米,展厅面积2618平方米,基本陈展《厚重方城——方城县历史文化展》共分四个部分:“南北融合”、“东西交流”、“通衢华章”、“风云际会”展出文物500余件。另有“天书岩画”专题厅和临展厅。

馆藏文物上起中生代的古生物化石,下至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按材质分铜、陶、瓷、石、字画、骨、木、牙、玉等11类,文物藏品总量2018件。其中一级品7件,二级品64件,三级品548件。2015年8月底2号楼博物馆主体工程竣工并通过验收,2016年11月18日,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对外免费开放。年接待量达20余万人次。

一楼为业务区,四楼为办公区。展厅主体是二楼、三楼,展线长度2000多米,展览面积2618平方米,共分为四个展厅,包括前厅、序厅、“南北融合”展厅、“东西交流”展厅、“通衢华章”展厅、“风云际会”展厅、“天书岩画”专题展厅和临展厅。三楼设有游客休息区,整个展览以时代为主线,以融合、发展、交流为主题,以珍贵文物为主要见证,系统展示从中国远古时期到清末的漫长岁月乃至近现代革命战争时期,全面展现中华文明持续不断的发展特点和各族人民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彰显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采用回廊式的参观路线向游客展示了方城县璀璨的历史文化,

深度挖掘了方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精髓。门前有南北路向南与康达路相连。

    40-C002方城县文化馆 

(一)人员编制

(国家一级馆)方城县文化馆是政府设置的二级事业单位,股级规格,事业编制16名,目前在职人数12人,其中班子成员5人,财政全额预算管理。

(二)基本情况

方城县文化馆在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被命名为国家一级馆。2016年投入使用的新建馆舍面积达7500㎡,共四层,文化馆使用一层三层部分厅室,二层被组织部使用,四层我馆使用两个排练厅。馆内活动厅室常年预约免费开放,每天可供300余人到馆活动,年接待到馆人数及文化服务人数平均可达10万以上。

一层设有公益小剧场,面积约800㎡,可容纳200人左右,供演出各类群众文艺节目。排练厅一个共300㎡,可为人民群众及不同业余文艺队伍提供训练、排练场所。书画展厅一个共300㎡,可举办不同主题的书画摄影展览活动。戏曲活动厅100㎡,是县广大戏曲爱好者活动的场所,常年预约免费开放。另设文化馆摄影学会。

二层设有书画创作室,为全县书法、美术、绘画、摄影爱好者及群体协会提供的创作、交流、宣传平台。排练厅一个150㎡,与方城县豫剧团共用。

三层设有:党员活动室(会议室)60㎡,内部党员学习活动场所,有荣誉展示、党员教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室240㎡,收录有方城县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展示;文印档案室60㎡、录音室20㎡、综合办80㎡、活动办25㎡、辅导培训部50㎡、民文调研室70㎡、财务室36㎡、强弱电步电梯卫生间共计132㎡,其余为廊道。



二、文保单位

50-A-b003博望城遗址(Bówàngchéng Yízhǐ

位于方城县县城西南部,博望镇西北1千米(博望老街北边)。占地面积170000平方米。故城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米,城内地下文化层厚达1-7米,出土文物丰富。有古桥一座,桥栏镶嵌汉画石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有东西路向南与北环路相连。

50-B-a001八里桥遗址(Gǔzēngguó Yízhǐ)

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县城南部,赭阳办事处八里桥畔。分布面积40余万平方米。长1000米,宽200至400米。出土文物丰富。200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北有省道S103穿过。

50-B-b002平高台遗址(Pínggāotái Yízhǐ)

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县城西南部,赵河镇平高台村。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分布于平高台村及其以北的井吴村之间的区域内,文化层堆积厚1-4米不等,时代主要为新石器、商代、东周、汉代。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有省道S103穿过。

50-B-b001楚长城遗址(Chǔchǎngchéng Yízhǐ

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杨楼、独树、拐河、四里店镇,因系春秋时楚国所修长城,故名。方城县境内的楚长城遗址主要位于四里店、拐河一带,多为土筑,东北至西南走向,东接小擂鼓台山,西连大擂鼓台山,残高1—1.5米,宽约4米,全长500米,东擂鼓台山坡顶与西擂鼓台山顶有12米见方的平台基,其间有150米被后人修场夷为平地。城垣南侧有一古城遗址,后人讹为“霸王城”,村人曾在土城附近发现一枚铜镞,为春秋时期遗物。楚国的长城,以郢都(今湖北江陵)为中心,按照守南攻北、东西兼防的原则,由东长城、北长城和西长城组成,整体呈“冂”字形,号为“方城”。东长城为春秋所筑,以方城山为中心,北起犨城,南至唐泌。北长城西起南召、鲁山交界的鲁阳关(三鸦路)、中经方城山(今黄石山、小顶山),东至今舞钢市石漫滩水库(潕水)的老龙头山。东、北长城跨越方城县境内四里店、拐河、独树、杨楼和小史店五个乡镇,总长度超过100公里,其中山险、隘口、墙体长度各占约三分之一,沿线分布烽火台遗址38处。方城大关口楚长城遗址为古代“九塞”之一的“方城塞”,史称“缯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楚适诸夏,路出方城”。

方城楚长城遗迹表明,《左转》记载的公元前656年,春秋时期楚国屈完在“召陵之盟”前所说“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中的“方城”,不仅指自然的方城山,同时也指当时建在方城山上的线型长城工程和方城塞。楚长城距今近2700年,被全国建筑界泰斗罗哲文赞誉为“天下第一古长城”。南有南北路向南与省道S239相连。

50-B-b003摩崖造像(Móyá Zàoxiàng)

位于南阳市方城县小史店镇寺门村东南8 千米香山山腰,占地面积20平方米。因坐落于桐柏山余脉,当地群众谓之佛爷沟,故名。佛沟摩崖造像分别镌刻在南北两块天然巨石之上,两石相距20厘米。南石高360厘米,宽270厘米,厚150厘米;北石高310厘米,宽330厘米,厚250厘米;两石共计雕像32龛138身;其中,北石南、西、北三面雕像14龛72身,南石四面雕像18龛66身;造像最高者1.4米,最低者仅20厘米;雕像主要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阿难、迦叶、比丘,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12罗汉,12臂观音等题材。西有南北路向北与省道S331相连。

50-B-b004大张庄遗址(Dàzhāngzhuāng Yízhǐ)

位于南阳市方城县独树镇大张庄村,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因坐落于大张庄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故名。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20米。地表可见少量石料、陶片及残存灰坑等。1980年,南阳市文物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一件石磨棒与一件罕见的石镰,陶器中发现一件双耳壶,此外有鼎、钵、盆、罐、杯等器物,均为手制,火候较低,质量很差。其他有刻符、颜料等。经鉴定是市域内一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在考古文化上属于裴李岗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文化,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南有东西路向西与县道X006相连。

50-B-b005楚长城大关口遗址(Chǔchángchéng Dàguānkǒu Yízhǐ)

楚方城大关口遗址

春秋诸侯争霸,互相防御,由修筑烽火台、列城开始,后逐步用城墙把它们联系起来,构成了长城。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所筑长城称“方城”。

楚方城遗址,位于方城县城东北20公里独树街北10公里方城山(黄石山)西侧的黄家门村旁的大关口。史称叶县南、方城山即“楚方城”,此遗址正当其位。1981年6月、8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1985年10月9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晋升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关口西有伏牛山东麓之对门山、旗杆山、香布袋山诸峰相连。其东有方城与叶县各辖一半的方城山(黄石山)西麓之擂鼓台、北岭头、尖山诸峰并列。两山耸立夹峙,形成隘道,称为“大关口”。大关口东西两侧的山坡分别筑有土、石城垣等关塞设施。

《左转》记载,历史上最早修筑长城的是楚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伐申灭邓”后,根据战略需要,依伏牛、桐柏山脉山水形势,沿南阳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分界岭修筑楚长城。北魏《水经注》载:“楚盛周衰,控霸南上,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号曰万城,或作方城”,其构筑方式为“有土之处夯土筑墙,无土之处垒石为固”(唐《括地志》)。因山为壁,临水为堑,连山相接,城垣与山险、水险一并形成军事攻防体系。

   三、风景区

50-C-a002七十二潭风景区(Qīshí'èrtán Fēngjǐngqū)

位于南阳市方城县杨集乡大河口村,省道S239东侧。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因区域内有七十二个大小不一的潭水,故名。七峰山西侧有一条长三 千米的大壑,上端有一挂两余高的瀑布,顺壑而下,形成七十二潭景区。景区内石川地质景观形成于1.5亿年前,山下梯级长达4 千米,规模宏大,结构独特,石川内四季泉流不息,近百个石穴潭池形态各异,一线而来,呈下降的阶梯状。大潭相当四、五间房子面积,小潭有一、两间房大小。上潭倒下潭,下潭接上潭,潭潭相连。有元代兵营遗址、金花姑娘传说轶事。

50-E-b001大乘山森林公园(DàchéngshānSēnlín GōngYuán)

是以大乘山为基础建成的风景区。因山而得名。2010年7有被河南省旅游局批准为省级旅游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方城县二郎庙镇东北10公路处,东至小史店镇檀木沟,西至小下庄,北至古庄店镇娘娘山,南至贾西赵河。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区内有普严寺佛塔林、休闲山庄、黑龙泉等人文自然景观,园内气候温暖湿润,夏季平均气温28°C。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有旅游专线公路通于此。

80-E001七峰山生态旅游区(Qīfēngshānsshēngtàiǚyóqū)

是以七峰山为基础建立的生态旅游区。以七峰山而得名。2015年9月上榜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名单。位于河南省方城县杨集镇北7千米处。东至姚子沟,西至前台沟,南至云彩冠,北至拐河镇泉白山。占地面积51平方千米。景区内有神仙洞、低温温泉、玉女湖、三叠瀑、高山滑雪场、楚长城、万亩裕丹参等山水、人文、生物景观。服务设施有大型停车场,长寿山庄、度假木屋、湖滨别墅等。夏季气温28°C。植被茂密,四季花果飘香。有旅游专线公路通于此。

   四、公园、自然保护区

50-C-a001七峰山森林公园(Qīfēngshān Sēnlín Gōngyuán)

位于方城县城北15 千米杨集、拐河两镇交界处(杨集镇大河口村)。占地面积105平方千米。由七峰风景区、林果观光区、澧水娱乐区、龙泉游览区、牛心山保护区五个景区组成。有七峰并峙、泉白山天池、水帘洞、獾洞沟、神仙洞、石河谷、泉岩瀑布等自然景观,有楚长城、元代兵营遗址、金花娘娘庙等人文景观。七峰雪霁与泉岩瀑布为方城传统的八大景之二。

50-E-b002赵河湿地公园(Zhàohé Shīdì Gōngyuán)

位于方城县西南部,赵河镇赵河河畔(北起赵河与柳河交会处,南至方城县于社旗县界,沿赵河呈带状分布)。占地面积5.72平方千米,湿地面积5.4平方千米,湿地率94.5%。因该湿地公园位于赵河镇境内,故名。赵河大道从中部穿过,园区东西长5.08千米,南北宽18.76千米,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是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五、公共文化基层服务建设情况

该县新建城市书房4个,诸葛书屋3个。全县17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569个行政村(社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七个一”工程全覆盖,无线电视数字化信号实现县域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到98%。

 


主办:方城县宣传网络管理中心 地址:方城县凤瑞路266号 站点地图

网站标识码:4113220001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3589号-1 豫公网安备 41132202000006号

邮编:473200   举报电话: 0377-67266959      举报邮箱:fcxgov@126.com